365計畫-092★侷限

  昨天聊天,我問了一個不怎麼重要的生活小問題。
  某人回答我:「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,對你很重要嗎?你為什麼總有那麼多為什麼,讓自己那麼困擾呢?」
  當下一愣,好像也是呢,我會很想問很多為什麼,會想知道很多東西,但是,事實上,不知道,就用自己的方法,也沒有什麼困擾啊。
  原來還可以這樣理解。只是剛好看到聊到然後想到而已,真得是很小的問題。例如:為什麼男生都比較喜歡用肥皂?他們會回答,因為比較方便。可是女生會覺得用沐浴乳按一下也很方便啊。雖然我家小青從此被他男朋友抓去肥皂派(?) 

  或者例如:肥皂的正確使用方法之類的XD,到底是要抹在手上洗?還是一塊肥皂拿在手上洗到底?

  正因為不重要,所以也不會特別主動去查,聊天時聊到或看到會順口問一下,不知道答案也不會有困擾

  這就是某種思維的差異,我只會對自己真的非常感興趣的去找答案,可是其他還是保持為什麼的狀態,哪天碰巧遇到某些人聊天才會問一下。
  但是還是有那麼多為什麼,到底為什麼呢?我也覺得自己腦袋裡裝了太多東西(所以才那麼健忘對吧?)人生還有很多事情,是比這些為什麼更重要、更急著要去處理的。知道這些,就是知道這樣,但不知道,在各方面卻時也無關,並不會讓我更快樂更幸福更好過之類的。

  就像我以前一直不能理解,為什麼不直接這樣跟那樣就好了呢?可是後來我才知道,原來對很多人而言,「這樣跟那樣」是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的。比如我說A到C是最短距離,但是其他人不能理解,然後一定要A→B→C,或是B→A→C,最後跟我說,A到C是最短距離(然後有的已經忘記我曾說過了)。我以前會覺得這是固執或在唱反調,後來才發現,A→B即使對方知道了,因為他無法想像,也不知道怎麼去做,並不是故意要繞一大圈。

  嗯我說這個並不是在顯示我很厲害的意思,而是在說,每個人的思想都受到了侷限,自己的已經受到侷限,當自己都在同一個團體時,又是一種侷限。五毛對我說,當一個團體中所有人都是同一種聲音時,那只能代表一個人。以前我會覺得那樣很好很有默契會很快處理好,後來才知道那樣不好,表示這個團體中,沒有人有想到別的,或是想到也不敢/願說。

  以前我非常討厭作團體報告,個人報告才是我們的菜,團體報告在分配工作就往往會有很多爭議,分配下去後,除了自己或相信的人外,其他總是讓人不相信他會做到好。(大一時我們學著相信同學,結果天窗了,自此學到教訓)另外,在討論時,有很多不同意見往往很煩,不然就都說沒意見,弄下去後又意見一堆。

  碩二時我修了一堂課,必須做分組報告。當時想說死了,而且那是現文所的課,熟悉的沒幾個。結果我找到我們班上的阿問。

  我們開始約時間,光是討論主題跟空間概念就討論了一個下午,後來在MSN上分配工作、討論進度。坦白說,很累,但是很充實。這中間我們出現過很多次意見不同的狀況,最後我們都有被對方說服成功,很快就完成報告。但是期中報告後要修稿,又再次面臨一次意見不同的考驗。

  提出自己的觀點,要說服別人不是很容易的,大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最好,自己的觀點正確,然後覺得對方不能理解,或不了了之。但是在良性的討論下(所謂良性,並不是消極的妥協),我們最後達成了共識,而那篇報告老師也很喜歡,最後我們也因為這篇報告而「患難見真情」,並且欣賞對方的不同思維,也學到很多東西。要是分組報告一直都是這樣的話,那確實會有很大的助益,可惜這種機會難得。

  如果沒有跟這樣的人一起做分組報告(大學也有跟我家Q跟惹做過,也是很開心),我就會一直覺得分組報告沒屁用又浪費時間還不公平(因為大家都拿到一樣分數),覺得這種分組報告只是想搞死認真想要成績的人。如果沒有這樣經歷過,我就不知道原來這邊還可以這樣詮釋,原來那邊還可以那樣處理。當然兩個人意見都很一致,也是可以好好完成這份報告,但可能就會忽略了很多事情。

  不過知道歸知道,要改掉想很多這毛病大概也不是一天兩天能辦到的。這應該跟個人個性和成長背景有關,所以一直是以這種思維在思考,直到某天發現有另一種思考,或者更多種想法,發現還不夠,而是真正接受理解了,才會感到訝異和覺得自己的侷限。但這個侷限並不是錯誤,每個人本來想法和價值觀就不同,對我而言,所謂的跳脫侷限,是種隨機應變,也許一輩子也跳不出去,但也說不定偶爾在一些事情上,可以跳脫出來,沒有侷限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365計畫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